揭陽惠來資深村大潭河邊,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正在調試,正式運行后村里的污水將達標處理;肇慶懷集紅光村,“賣空氣”的收入將成為新的脫貧資金;梅州大埔縣漳北村漳溪河旁,稻田里的一間間民宿吸引著游客拍照。
近年來,廣東通過完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推廣林業碳匯、發展公益林等,將生態環境改善與脫貧結合,為貧困村繪上“綠色”底色。
空氣“賣”給企業 增脫貧希望
近日,一筆180余萬元的碳普惠項目交易款項,相繼打入清遠市陽山縣13條省定貧困村和一條少數民族村的村集體賬戶。這是憑借已有的生態林優勢,“賣空氣”賺下脫貧的錢。這筆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完成的交易,總計有5萬多噸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以每噸35.03元價格成交,創造了無污染的經濟收入。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樣就形成碳匯。而碳匯交易俗稱“賣空氣”,通過委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對碳普惠減排量進行交易,成交后各林場可獲得碳匯收益,而購買碳普惠減排量的控排企業可抵消自身產生的碳排放用于履約,這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
近年來,全省多個林業資源豐富的貧困村通過林業碳匯獲得了脫貧資金。
不久前,肇慶市懷集縣橋頭鎮的紅光村也通過“賣空氣”再度獲得鄉村發展資金。此前由于資金、技術缺乏,當地產業發展較難,但紅光村有2萬畝自然生態林地,相關核查認證機構可計算出這片林地的凈碳量,從而賣給有碳排放需求的企業。
經核算測定,紅光村所屬12條自然村的碳匯林資源統一打包,碳匯資源為3804噸。去年9月,該村碳匯資源獲得省生態環境廳備案;去年11月6日,這筆資源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拍賣,總交易額為12.4萬元,隨后通過“綠碳貸”獲得鄉村發展資金。
在肇慶市廣寧縣,赤坑鎮合成村、螺崗鎮東方紅村、江屯鎮聯星村和塘角村4個貧困村,也通過“賣空氣”的方式,以成交價36.06元/噸,賣出近5萬畝林地2019年度產生的9789噸碳普惠核證減排量,增加脫貧資金。
事實上,這得益于廣東逐步建立的以碳排放權抵消為特色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東允許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等引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建成至今,控排企業累計購買150多萬噸、價值2500萬元的林業碳匯、分布式光伏類等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為全省精準扶貧、生態扶貧提供有效的補充手段。
鄉村植上綠樹 幫村民增收
在湛江雷州市沈塘鎮揖花村,此前一度面臨人多地少、資源匱乏、農作物結構單一,村民和村集體收入較低,貧困發生率較高,衛生環境也很差。
為綠化環境,省林業局駐村扶貧干部、村黨支部發動廣大村民種植異木棉花,在庭院種果植綠,在村道田埂植樹添綠。同時打造揖花園、村中心小公園、村北公園、生態園等“六園”,新增綠地近2.5萬平方米,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村莊面貌變化很大。
在梅州市平遠縣,田野與山坡上栽種的梅片樹林郁郁蔥蔥。目前,梅片產業已帶動當地394名貧困人口參與經營并實現穩定脫貧,320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戶均增收2萬元。
林業資源也在廣大范圍惠及貧困村。生態公益林之于地方環境的意義,在于水土涵養、凈化空氣、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制度成為聯結“百姓富、生態美”的紐帶。
“優先將有相對貧困村的縣納入激勵性補助范圍,將激勵性補助資金優先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同時提高貧困村、貧困戶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標準。”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廣東每年安排50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政村實施鄉村綠化美化省級示范點建設,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用于開展送苗下鄉活動,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建設經濟林小園和家庭小苗圃,實現四時有花、處處有庭院。另外,安排造林補貼每畝100元至200元,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讓貧困鄉村在脫貧路上實現綠化美化。
此外,為協調山區農戶參與生態保育進程,廣東采取“就地就近”原則,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林農就地轉成護林員,幫助貧困農戶解決就業問題。2017年以來,全省共安排幫扶資金2870萬元,用于聘用專職護林員資金。
環境改善 為鄉村振興奠基
貧困村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正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風吹稻浪,碧水荷香。在梅州大埔縣漳北村漳溪河旁,綠油油的稻田里“長出”一間間民宿,吸引著不少游客打卡觀光。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廢校舍。省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通過引入禾肚里公司,打造具有漳北特色的原生態民宿,帶旺了村里的旅游人氣,幫助不少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
隨著禾肚里民宿的出現,村民范瑞日獲得了在民宿餐廳工作的機會,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以前哪敢想,就在家門口上班,還能照顧家人”。
禾肚里稻田民宿一直堅持本地招聘,優先聘用貧困戶或生活存在一定困難的村民,解決了15名婦女的就業問題,并以扶貧資金入股的方式,村集體每年可獲分紅7.2萬元,為貧困戶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
同時,漳北村也建起濱江公園、耕讀公園、富民大道等一批民生項目,成為有名的美麗村。
從2017年起,省級財政給每個貧困村投入1500萬元,累計投入341.55億元,有效推進貧困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