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如何放管結合,既要守護綠水青山,更要優化服務?據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消息,廣州通過強化制度措施保障,狠抓措施落實,主動做好服務,更好發揮環評源頭管控作用。今年以來,已對在廣州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業務的200多家環評單位進行了摸查,依法對9家編制單位和3名編制人員進行了失信記分,提升了環評單位和個人的責任意識,保障環評質量。
主動做好環評審批服務,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近年來,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貫徹落實“放管服”工作要求,通過取消前置、優化流程、壓縮時間等改革舉措,不斷釋放紅利。面對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結合“六穩”“六保”工作要求,主動靠前服務,開辟抗疫項目環評審批服務“綠色通道”,加快環評審批辦理進度。對疫情防控期間,國家和地方黨委政府認定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試驗等三類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工作進行分類簡化、加快辦理。疫情結束后不再運營的臨時性改擴建或轉產的,在指導企業落實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豁免環境影響評價手續,無需環評審批和備案;與上述三類建設項目相關的廠房、病房、實驗室等建筑物,可先開工后補辦手續;審批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告知承諾制”,快速完成項目審批程序。對具備合法手續,不涉及新增用地,項目性質、規模和采用的生產工藝未發生重大變動,且不增加污染物種類和排放量的改造項目,免于環評管理。
強化環評機構管理保障環評質量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同時表示,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既要放管結合,守護綠水青山,更要優化服務,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久久為功的精神推進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環評質量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為不斷強化環評業主單位和環評編制單位的主體責任,加強環評失信人員和行為的監管,按照國家、省市環評機構管理改革要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建立環評文件質量抽查、檢查機制,組織專家對各區審批環評文件進行技術復核,開展質量動態抽查和質控制度檢查,依法對環評文件質量問題進行通報,對環評失信人員和行為進行通報、扣分。今年以來,已對在廣州開展環評業務的200多家環評單位進行了摸查,依法對9個單位、3名相關人員進行了失信記分,提升了環評單位和個人的責任意識,保障環評質量。
強化竣工環保驗收抽查夯實企業主體責任
根據2017年修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取消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行政審批事項,環保設施竣工驗收主體由環保部門轉為建設單位。根據國家竣工環保驗收工作部署,廣州修訂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驗收工作指引,進一步明確企業自主開展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的要求、程序,規范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強化建設單位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依托“全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信息平臺”,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和重點項目定點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落實情況、竣工環保驗收等情況進行監督性檢查,檢查結果向社會公開。
強化基層工作指導優化審批流程
根據生態環境系統垂管工作需要,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印發《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內部審查程序》,統一全市審批標準和程序,創新制定分管領導專題會制度,由市局分管領導組織召開專題會,對區分局負責審批的部分重大環境影響項目進行專題審議,通過后區分局方可做出審批決定,加強對基層工作指導,在保障環評質量的同時,也能保障各區分局在深化垂管改革中能“接得住、管得好”。